9月19日举办的第23期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在线论坛主题为“浙商中拓:生产资料供应链管理实践与创新”,由浙商中拓总经理助理、MRO事业部总经理、中拓研究院院长雷邦景进行分享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胡奇英教授、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主任兰洪杰教授参会点评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参会并总结。
以下为蔡进的总结讲话:
非常高兴又一次参加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在线论坛,今天雷总介绍的非常精彩,尤其是两位教授的点评非常到位,我听了以后有非常深刻的印象。
顺势而为能够做大,逆势而上才能做强。据我们了解,正因为供应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,很多供应链创新走在前面的企业,业绩也是逆势而上。改革开放40多来,我们面对的是顺风顺水的环境,企业顺势而为,做大了规模,也做优了效益。
但在当下,我们面临疫情的挑战,面临中美之间的博弈,面临国际经济环境的逆全球化,我们的发展开始从过去的顺风顺水,转变为逆风逆水。我们要善于逆势而上,只有逆势而为,才能将我们的企业和产业做强。而要在逆势中发展壮大,最重要的就是加快推进供应链创新,提升产业基础能力。今天浙商中拓雷总的发言,使我们对逆势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。
生产资料的供应链服务企业,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规模。没有一定的规模,就没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。没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,就做不到集约化。当然,规模只是个充要的条件,并不是最根本的因素,但它一定是个基础。有了规模和市场的占有率,才能做集约化,才能够在市场运作中有自己的话语权。在这个方面,我跟雷总的观点是一致的。
我非常赞同雷总关于点、线、面几个方面的阐述。通过点,形成定价的能力、响应的速度、系统成本的控制、客户的维护和风险的降低。从某一点形成模式、形成优势,以此为前提提升资源配套的组织能力。通过复制点的模式,增加盈利点和客户的粘性,实现对客户的资源共享,这样就形成了线。在线的基础上又建立完整的生态圈。所以说,雷总将点、线、面归纳得很好。基础是点,通过点,形成模式和优势;通过线,形成资源和协同的配套能力;通过面,形成规模效应、集约效应、协同效应和聚合效应。这就是通过供应链创新发展形成产业链的过程。
平台化是基础,数字化是关键,金融化是结果。
一是平台化,大宗商品的平台化一定不是 to C的平台,它是一个to B的平台,是一个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平台。这是基础。
二是数字化,基于工业互联网搭建大宗商品供应链平台,关键是做数字化。通过数字化进行大宗商品从生产到最终端消费的全流程的运营。
三是金融化,我非常赞同刚才雷总说的,供应链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供应链的金融,但是供应链金融一定要为实体经济服务。更具体而言,供应链金融要为供应链本身服务,要为供应链的稳定、高效和安全运营做服务,而不是说发展供应链的目的是做供应链金融,不能本末倒置。
一个非常好的概念——工业综合体。我认为在大宗商品领域,尤其在从商贸流通领域推进大宗商品供应链创新的过程中,最终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做工业综合体,也就是产业化,向上游的产业领域延伸,形成产业的综合体,形成基于产业链的生态圈。
据有关专家分析,我国钢铁保有量达到90亿吨时,钢铁产业就进入到循环发展阶段。我国钢铁保有量现在已接近90亿吨,所以,浙商中拓率先将钢铁产业链与再生资源产业链领域相融合,发展废钢业务,已经做到了每年600多万吨,推动了钢铁循环经济的发展,非常有借鉴意义。也很好的把企业效益与绿色供应链发展有机结合起来。这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》中积极倡导绿色供应链的任务。
经营企业就是经营风险。这个提法非常到位。我们在推进供应链的创新过程中,既要提高效率,更要防范风险。尤其在当前逆全球化的格局下,将风险防控做好了就是竞争力,才谈得上供应链的安全。反过来说,企业的风险防控,也要基于供应链来进行。我们应把握这一点。
注重研发就是提高企业的预见性。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在这方面还要加强。很多企业对整个宏观环境的把控能力不是很重视。通过商务模式研究中心、行情研究中心、数字科技部和中拓信科公司,对未来经济格局的变化,对市场和投资的方向,对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都有把握。这是企业综合能力提升非常重要的一环。
文章来源:中物联采购委
【数商云www.shushangyun.com】致力于提供企业级的电商平台服务,长期为大中型企业打造数据化、商业化、智能化的网上商城系统解决方案,同时我们还提供B2B电子商务网站、B2B2C多用户商城系统、B2C电子商务系统、跨境进口电商平台系统、srm供应商管理系统、渠道商管理系统、B2B订货管理系统、采购商城管理系统、直播系统、新零售平台等一系列系统定制开发服务。